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

老子道德經ㆍ金山神學版ㆍ第四十章ㆍ錯之得一者章

 
【老子道德經金山神學版第四十章錯之得一者章】
【反數術論】:
先論數術論者錯於得一,而妄言得一之益;次論數術論者誇大未得一之害;後論侯王藉得一而偽善地自大獨裁;結論不要學侯王的偽善。
第四十章
第一句
[1][2][3]「一[4]」者[5]
那些「偏差錯誤」於「證得」那「一」的「數術論者」們,他們無法證得,凡是能夠「泛流」出「萬物」的「生命、肉體」的「始基、本體」,祂本身一定是,完滿地具備「有命有體」的基本條件,絕不會是像「理、法、一、」這些「無命無體」東西。那些「數術論者」們,在「修證」中,不幸「契入」了「一」這個沒有「生命」,也沒有「實體」的「數目字」;因而「荒謬錯亂」地,妄以為:「『天地萬物』起源於『一』,而『一』又統攝了『天地萬物』。」甚至他們更「荒謬錯亂」地,妄以為「一」,這個由「非經驗概念」所「綜合歸納」,而「主觀空構」出來的,既「無命無體」,又「不純粹」、又「虛假」的「概念、名、名言」,就是「有命有體」的「道、泛生神」;因此,那些「數術論者」,總是「荒謬錯亂」地「穿鑿附會」說,「天地萬物」必須要「契合貫通」於「一」,才能「安身立命」。
第四十章
第二句
「天[6]得『一』,以清[7]。」
他們「穿鑿附會」說:「『上天』是因為能夠『契合貫通』於『一』這個『數目字』,才能夠『清明』。」
第四十章
第三句
「地[8]得『一』,以寧[9]。」
他們「穿鑿附會」說:「『大地』是因為能夠『契合貫通』於『一』這個『數目字』,才能夠『安寧』。」
第四十章
第四句
「神[10]得『一』,以靈[11]。」
他們「穿鑿附會」說:「『各種現象神』是因為能夠『契合貫通』於『一』這個『數目字』,才能夠『顯靈』。」
第四十章
第五句
「谷[12]得『一』,以盈[13]。」
他們「穿鑿附會」說:「『溪谷』是因為能夠『契合貫通』於『一』這個『數目字』,才能夠『充盈』。」
第四十章
第六句
「侯王[14]得『一』,
他們「穿鑿附會」說:「列國的『君王們』是因為能夠『契合貫通』於『一』這個『數目字』,
第四十章
第七句
[15]以為[16][17]。」
所以才能夠按照他們這些「數術論」者,所謂的「數理法則」,合法地成為國家中『唯一』的『君長』。」
第四十章
第八句
[18][19][20]也!
他們更變本加厲地更進一步「穿鑿附會」那「契合貫通」於「一」的荒誕學說,來「抬高」君王們啊!
第四十章
第九句
[21]:「天毋已[22]清,將[23]恐裂[24]。」
他們更進一步「穿鑿附會」那「天得一以清」,而「恐嚇」說:「『上天』如果不能夠『極清明』,就一定會恐怖地『崩裂』。」
第四十章
第十句
謂:「地毋已寧,將恐廢[25]。」
他們更進一步「穿鑿附會」那「地得一以寧」,而「恐嚇」說:「『大地』如果不能夠『極安寧』,就一定會恐怖地『震毀』。」
第四十章
第十一句
謂:「神毋已靈,將恐歇[26]。」
他們更進一步「穿鑿附會」那「神得一以靈」,而「恐嚇」說:「『各種現象神』如果不能夠『極顯靈』,就一定會恐怖地『絕滅』。」
第四十章
第十二句
謂:「谷毋已盈,將恐渴[27]。」
他們更進一步「穿鑿附會」那「谷得一以盈」,而「恐嚇」說:『溪谷』如果不能夠『極充盈』,就一定會恐怖地『乾涸』。」
第四十章
第十三句
謂:「侯王毋已貴以高[28]
他們更進一步「穿鑿附會」那「侯王得一而以為正」,而「恐嚇」說:「『君王們』如果不能夠成為國家中『唯一』的『極尊極貴』又『極權高位』的『極權者』,
第四十章
第十四句
將恐蹶[29]。」
那『君王們』和他們的國家和人民,就一定會恐怖地『顛覆滅亡』。」
第四十章
第十五句
故,必[30]貴,
於是那「君王們」,就根據那「侯王毋已貴以高,將恐蹶。」的錯謬思想,首先一定要想盡辦法,「爭奪」那「契合貫通」於「一」,而且是國家中「唯一」的「極尊極貴」的「君王」地位,
第四十章
第十六句
[31][32][33][34][35]
再根據那「侯王得一而以為正。」的錯謬思想,一旦他們奪得了國家中「唯一」的「極尊極貴」的「君王」地位之後,他們就立刻變個臉,又再拿那「契合貫通」於「一」的「唯一」的「最低賤」,來作為自己立身的「根本」;
第四十章
第十七句
必高[36]矣!
於是那「君王們」,就根據那「侯王毋已貴以高,將恐蹶。」的錯謬思想,首先一定要想盡辦法,「爭奪」那「契合貫通」於「一」,而且是國家中「唯一」的「極權高位」的「君王」地位啊!
第四十章
第十八句
而以下[37]為基[38]
再根據那「侯王得一而以為正。」的錯謬思想,一旦他們奪得了國家中「唯一」的「極權高位」的「君王」地位之後,他們就立刻變個臉,又再拿那「契合貫通」於「一」的「唯一」的「最低下」,來作為自己立身的「基礎」。
第四十章
第十九句
[39]是以[40],侯王自謂[41][42]
所以,那些爭先奪取「極尊極貴」和「極權高位」的「君王們」,他們個個都「虛假偽善」地,拿他們自認為「最低賤」又「最低下」,以致讓世人「避之唯恐不及」,的「稱謂」,來自稱是:
第四十章
第二十句
「孤[43]、寡[44]、不穀[45]。」
「孤、寡、不穀」。意思就是:「失去親人的『孤兒』、失去伴侶的『守寡者』、沒人餵養的『被棄養者』」。
第四十章
第二一句
[46][47]賤之本[48][49]
那些「君王們」只允許他們自己拿來「自稱」,卻不允許任何人搶去自稱的:「孤、寡、不穀。」也就是:「失去親人的『孤兒』、失去伴侶的『守寡者』、沒人餵養的『被棄養者』。」難道真的是「君王們」確實比世人「更低賤」和「更低下」的「源頭實情」嗎?
第四十章
第二二句
非也[50]
當然不是啊!「孤、寡、不穀」是受苦的不幸者,絕不是「最低賤、最低下」的人。那些「君王們」拿「孤、寡、不穀」來自稱,只是他們假裝「謙卑」,好用「表裡不一」的手段,來欺騙世人的「政治話術」罷了!
第四十章
第二三句
[51],致[52]數與[53]
實際上,如果我們深入去探究「一」,以及「一」以外的所有「數目字」,和那些「數術論者」所「穿鑿附會」的事情,彼此之間是否確實有「相聯關係」,
第四十章
第二四句
無與[54]
我們會發現,「一」以及「一」以外的所有的「數目字」,與「數術論者」所「穿鑿附會」的事情,它們彼此之間,根本是毫無「相聯關係」!
第四十章
第二五句
是故,不欲[55]祿祿若玉[56]
所以,我們不要像「君王們」那樣「虛假偽善」地,私底下拼命「爭奪」那「極尊極貴」又「極權高位」的「君王」地位,讓自己看起來像是,那時俗上代表「極貴極尊、極權高位」的「光彩貴重」的「美玉」,
第四十章
第二六句
硌硌若石[57]
卻又在人前「虛假偽善」地,說自己像那「石礫」地上,被「一切眾人」踩在腳底下,因而「碰來碰去」發出「硌硌聲」的「硬礫石」那樣「最低賤、最低下」。
       
 

 
 

 

[1]錯:誤也,差也,偏差也,違也,乖違也,亂也。這裡講那些荒誕的「得一者」他們乖違了「道、泛生神」和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真理、正路」,所以他們行徑偏差,而出現了嚴重的混亂錯誤。本章是聖師老子對「得一者」的嚴批批判,「得一者」是指誤證那「一」這個數目概念是宇宙之始的人。這些人經常是一些算命的數術論者、也包括那些不信神的無神論者、甚至後世偽儒家的理學、心學之末流,當然到了現代,那些刻意把聖師老子所批判的「一」,故意解釋成「道」,以扭曲變造老子聖學,而強言「一即是道」的異教異端學者和教授,也都是聖師老子最痛恨的「得一者」。「一」這個數目概念,聖師老子從第十四章:「故統而為一。」開始,就已經有了「一」僅只是一個主觀空構的概念,「一」沒有實體沒有生命,所以「一」不是「道」的詳細的分析。在第四十二章:「道生一」也明確表示「沒有名象位階」的「道、泛生神」,因為祂是「獨自存立、遍及一切」又「不可分割」的「沒有限度的渾同整體」;我們因此而「妄生」了「道、泛生神」,看起來好像是「整體一元」的「概念」,因此「妄生」了:「概念『一』」。「一」根本就不是「道、泛生神」,所以聖師老子在這裡特別指出「得一者」的「偏差錯誤」,迷壞了統治者,造成統治者說一套作一套,一方面用盡辦法尊高自己,一方面又說自己是「孤、寡、不穀」,老子對這種經由「一」而出現的統治虛偽,是極其深惡痛絕的,所以除了本章外外,在第四十三章:「天下之所惡,唯孤、寡、不穀。而王公以自名也!」聖師老子又對這些虛偽的統治者展開第二波的批判。現在很多外教異端之所以敢振振有詞地宣稱本章老子是主張「一」是「道」,那是因為「錯」這個字,在古代是寫成「昔」,「錯」與「昔」通,這在文字學裡只不過是再簡單不過的通假使用,只要略懂古漢字的人根本不可能不懂。即使是像那些外教異端一樣把「昔」,刻意曲解成「昔日、從前」,那麼豈不也明白表示「得一者」是「古人」,而不是聖師老子,像這種「昔日、從前」的「古人」得到了「一」,和聖師老子以及聖師老子所講的「道」也同樣毫無關係。所以這些硬要把「昔」曲解成「昔日、從前」,又硬要把「一」說成是「道」的外教異端,若不是學問低劣低能到完全看不懂中國古文字,就是惡意變造《老子道德經》以抵擋「道、泛生神」。但無論這些人是何居心,他們都是同樣是遮蔽抵擋「道、泛生神」的大異端。錯,誤也,差也,偏差也,違也,乖違也,亂也。《甲本、乙本》及其他版本皆作「昔之得一者。」昔,錯也。本章是言得一者為錯,故昔即是錯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昔,叚借為錯,實為逪。」《周禮.考工記.弓人》:「老牛之角紾而昔。」〔注〕:「昔,讀為交錯之錯,謂牛角觕理錯也。」《甲本.第四十四章(原第二章):萬物錯而弗辭也.葉按》:「萬物錯而弗辭也,錯作昔。錯之得一者,錯作昔。」
[2]之:於也。《大學》:「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。」章句:「之,猶於也。」
[3]得:獲也。這裡指那些「得一者」找不到「道、泛生神」和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真理、正路」,卻偏差錯誤地獲得了「一」。《玉篇》:「得,獲也。」
[4]一:數目字「一」也,名言「一」也,概念「一」也。請參考第十四章:「故,統而為一。」
[5]者:指「錯之得一」的人。
[6]天:上天也,昊天也。
[7]清:澄也,清澈也。《周禮.考工記》:「清其灰。」注:「清,澄也。」
[8]地:大地也。
[9]寧:安也,安寧也,安定也。《說文》:「寧,安也。」《左氏.定.五》:「及寧。」注:「寧,安定也。」
[10]神:各種現象神也。各種有名字,有形象,有地位,有階級的「現象神」。這裡所講的「神」並不包含「道、泛生神」,因為些荒誕的「得一者」,用「一」這個名,取遮蔽取代了「道、泛生神」,所以這裡所講的「神」不包含「道、泛生神」。
[11]靈:八方之神也,應驗也,靈驗也,顯靈也。這裡是講各種「現象神」,要合於「一」之後,才能夠對外顯示他的靈驗,也才能成為「現象神」也。《廣韻》:「靈,神也。」《楚辭.劉向.九歎.遠逝》:「合五嶽與八靈兮。」注:「八靈,八方之神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靈驗,神靈之效驗也。」
[12]谷:溪谷也。
[13]盈:滿也,充也,溢也,餘也,過也,越也。溪谷有水則為盈,溪谷無水則為渴。《說文 》:「盈,滿器也。」《廣雅釋詁.四》:「盈,充也。」《易坎》:「坎不盈。」虞注:「盈,溢也。」《廣雅釋詁》:「盈,溢也。」《正韻》:「過曰盈,不及曰縮。」《集韻》:「過,越也。」
[14]侯王:君王也。見三十二章:「侯王若能守之。」註解。
[15]而:所以也,因此也。
[16]以為:而成也,而為也,而成為也,因此成為也。以,因此也。為,成也,成為也。
[17]正:長也,官長也,這裡指君長也。《爾雅.釋言》:「正,長也。」注:「謂官長。」《書.說命下》:「昔先正保衡。」傳:「正,長也。」
[18]其:彼也,指「得一者」。
[19]至:極也,盡也,深也也,甚也。這裡指更變本加厲地,更進一步去深入穿鑿附會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至,極也,盡也。」《國語.晉語一》:「固皆至矣。」注:「至,深也。」《孟子.萬章下》:「充類至義之盡也。」注:「至,甚也。」
[20]之:彼也,指「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寧,神得一以靈,谷得一以盈,侯王得一,而以為正。」這個穿鑿附會的事。
[21]謂:說也。《廣雅.釋詁》:「謂,說也。」
[22]毋已:不得也,不能也。毋,不也。《經傳釋詞.十》:「無,不也;毋與無通。已,訖也,必也,必然也。《廣雅.釋詁》:「已,訖也。將:未然而將然之辭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已,必也。」《漢書.灌夫傳》:「已然諾。」注:「已,必也。」
[23]將:當也,必也,一定也。有將本章「將」與「恐」合成「將恐」而譯為「就恐怕會」,這是錯譯,因為「恐怕」是疑而未定之詞,表示說這話的人也沒把握會發生,沒把握會發生的立論,是不能成論來說服別人的。《古書虛字集釋》:「將,猶當也。」《助字辨略》:「將字,猶云當也。」《古書虛字集釋.六》:「當,猶定也,必也。」
[24]恐裂:恐怖地崩裂也。恐:恐怖也,怖動也。《漢書.淮陽憲王欽傳》:「令弟光恐王。」注:「恐:恐,謂怖動也。」裂:殘也,分也,分離也,崩裂也。《國語.齊語》:「戎車待游車之裂。」注:「裂,殘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一》:「裂,分也。」《莊子.天下》:「道術將為天下裂。」注:「裂,分離也。」
[25]恐廢:恐怖地震毀。廢,傾圮無用也,墮也,壞也,毀也。這裡是指不寧而壞,所以是震動而毀壞。《說文》:「廢,屋頓也。」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廢,按,傾圮無用之意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廢,墮也。」《呂氏春秋.壹行》:「王者行之廢。」注「廢,壞也。」墮,毀也,損也。《左氏.僖三十二》:「墮軍實。」注:「墮,毀也。」《左氏.昭.二十八》:「敬之哉,無墮乃力。」注:「墮,損也。」
[26]恐歇:恐怖地滅絕也。歇:息也,竭也,盡也,引申為滅絕也。《說文》:「歇,息也。」《爾雅.釋詁》:「歇,竭也。」《左氏.宣.十二》:「憂未歇也。」注:「歇,盡也。」
[27]恐渴:恐怖地乾涸也。渴,水盡也,乾涸也。《廣韻》:「渴,水盡也。」《字彙》:「渴,水涸也。」
[28]貴以高:極尊極貴又極權高位也。貴貴,尊也。《廣雅.釋言》:「貴,尊也。」《廣韻》:「貴,尊也。」以,而也,及也,且也,又也。《經傳釋詞.一》:「以,而也。」《經傳釋詞.一》:「以,猶及也。」《經詞衍釋.七》:「以,猶且也,又也。」高,崇也,尊也,顯也,上也,最上也。《說文》:「高,崇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高,尊也,顯也。言最上也,最上位者。」《廣韻》:「高,上也。」
[29]恐蹶:恐怖地顛覆滅亡也。蹶,顛覆也,僵也,斃也。《荀子.成相》:「國乃蹶。」注:「蹶,顛覆也。」《說文》:「蹶,僵也。」《史記.孫子傳》:「兵法,百里而趨利者,蹶上將軍。」索隱:「蹶,猶斃。」
[30]必:定也,必定也,一定要也,絕對也。《字彙》:「必,定辭。」
[31]而:卻也。《古書虛字集釋》:「而猶乃也,一為卻之義。」
[32]以:用也,憑藉也。《說文》:「以,用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》:「以,用也。」《文言文虛字大詞典》:「以,憑,憑藉。」
[33]賤:卑也,低賤也。《釋名、釋言語》:「賤,踐也;卑下見踐履也。」
[34]為:作也,作為也,成為也。《爾雅.釋言》:「作,造、為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三》:「為,成也。」
[35]本:根也,基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本,根也,基也。」
[36]高:崇也,尊也,顯也,上也,最上也。《說文》:「高,崇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高,尊也,顯也。言最上也,最上位者。」《廣韻》:「高,上也。」
[37]下:賤也,下等也,下等之賤物也。《廣韻》:「下,賤也。」
[38]基:本也,根基也。《詩.小雅.南山有臺》:「邦家之基。」傳:「基,本也。」
[39]夫:發語詞。
[40]是以:所以也,因此也。
[41]自謂:自稱也,自名也。謂,稱也,名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謂,稱也,名也。」
[42]以:謂也,為也,是也。《玉篇》:「以,為也。」《經傳釋詞、一》:「以,猶謂也。」謂:為也,是也。《古書虛字集釋》:「謂,猶為也。訓見《經傳釋詞》,此為字讀平聲。」《古書虛字集釋.二》:「為,是也。」《助字略辨》:「孟子:不為多矣。為猶是也。」
[43]孤:孤兒也,孤獨者也,失去親人的孤兒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孤,孤兒也,無父母也。」《說文.段注》:「引申之凡單獨皆曰孤。」
[44]寡:無夫或無妻都是寡,死去伴侶的守寡者也。《小爾雅.廣義》:「凡無妻無夫,通謂之寡。」疏:「無妻亦謂之寡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無夫曰寡,無妻曰寡。」
[45]不穀:沒人餵養的被棄養者也。穀,養也。《詩.小雅.小旻》:「民莫不穀。」傳:「穀,養也。」《詩.小雅.甫田》:「以穀我士女。」箋:「穀,養也。」
[46]此:指稱事物之詞也,彼之對也,這也。指「孤、寡、不穀」這三個君王的自稱。《爾雅.釋詁.疏》:「此,彼之對。」
[47]其:彼也,指君王們也。
[48]本:根也,基也,源本也。「此其賤之本歟」的「本」,可以和「必貴,而以賤為本」解成同一佪意思,而說成:「這難道就是他們所謂低賤的根本嗎?」也可以解成不同意思,說成:「這難道就是他們所謂低賤的源頭實情嗎?」因為。「此其賤之本歟」是一語雙關地質疑侯王用「孤、寡、不穀」來作為「賤之本」,是荒謬的,因為侯王們根本就不是真的「孤、寡、不穀」。「此其賤之本歟」,也同時質疑侯王用「以賤為本」的存心究竟是真的嗎?怎麼會讓人一聽就覺得根本就是「虛謊偽善」欺騙世人的話呢?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本,根也,基也,源本也。」
[49]歟:乎也,邪也,嗎也。《古書虛字集釋》:「歟,猶乎也,邪也,古通作與。」
[50]非也:不是也,當然不是也。這裡是指侯王們當然不是真心的「以賤為本」,而是用政治話術在欺騙世人罷了。非:不也,不是也。《經傳釋詞》:「非,作不。」《廣韻》:「非,不是也。」也,語尾助詞,表示肯定,與「啊、呀」同。外道在翻譯本句「非也!」時,故意把「非也!」扭曲成「非也?」而譯成「不是這樣嗎?」藉以污衊聖師老子是「奴隸主、封建統治者的代言人」,他們這種用心是非常惡毒的,如果不小心落入他們的圈套,那就會他們騙到邪路去了。就像《論語.先進.十一》:「子曰:回也,非助我者也!於吾言,無所不悅。」裡面也有「非」和「也」的用語,本來意思是說顏回總是高興接受孔子的教導,但孔子認為顏回如果光接受不肯多提點難題來懷疑一下他,對他是沒有幫助的。如果我們像外道那樣惡意加以扭曲,就可以把這句話一字不改而標點成:「子曰:回也,非助我者也?於吾言,無所不悅!」而解釋成「孔子說:顏回啊,他難道不是在幫助我嗎?你看我講什麼他全都高與地接受呢!」這樣就可以不動聲色地,把孔子污衊成喜歡別人盲從拍馬的人,也同時可以把顏回污衊成馬屁精。但我們都是「道、泛生神」的子女,我們作學問要誠實,當然不能也不會這樣去汙衊孔子和顏回,但是外道異端就是用這種方法在翻譯《老子道德經》時,藉由這種手法汙衊聖師老子,所以我們要非常小心那些外道異端所翻譯的《老子道德經》,因為他們總是不露痕跡地,在註解和白話譯文中,特別是是那些根本不敢作註解,全憑己意而胡亂詮釋的白話譯文中,偷偷加入了外道異端的毒素,好毒害眾人的頭腦,讓眾人誤以為聖師老子,是個卑劣的人。那援佛入儒,用佛教變造孔子思想的宋代偽儒朱熹,就是用曲解的方法來污衊聖師老子的代表,他攻擊聖師老子說:「老氏之學最忍,它閒時似個虛無卑弱底人,莫教緊要處發出來,更教你枝梧不住。」所以你們要徹底認清外道異端藉學術及演講之名,惡意變造《老子道德經》的手段,並且要在細微之處,時時防備他們。
[51]故:誠也,實也,確也,本然之詞,這裡指實際上也。《經傳釋詞.五》:「故,本然之詞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故,誠也,確也。」
[52]致:深審也,推極之意也,深入探究也。《禮記.樂記》:「致樂以治心。」注:「致,猶深審也。《大學》:「致知在革物。」章句:「推極吾之知識。」
[53]數與:「數目字」和那些「數術論者」所穿鑿附會的事情,彼此之間的「相聯關係」也。數:數字,数目也,數目字也。《說文》:「數,計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數,計量之稱呼也,算數算法也。」這裡「數」是指「一」以及其他數目字,以及他們的運算。與:共通點,相關也,相聯關係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與,共通點。」《莊子.養生主》:「人之貌有與也。」注:「兩足共行曰有與。」葉按:「兩足共行,就是人和人之間共有的共通點,所以說有與。」
[54]無與:沒有共通點也,沒有相聯關係也,毫無相聯關係也。這裡是說「數目字」和那些「數術論者」所穿鑿附會的事情,彼此之間,根本就毫無「相聯關係」也。
[55]不欲:不要也。欲,將也,願也,想要也。《助字辨略》:「欲,將也。」《詩.衛風.氓》:「將子無怒。」傳:「將,願也。」
[56]祿祿若玉:「光彩貴重」像「美玉」。祿,善也,美也,貴也,引申為光彩而貴重。中國自古以玉為色美、質善,配在身上則貴氣逼人。玉石在古代是非常重的,譬如打造成特殊形制的玉石,就是官位的象徵,如《周禮春官大宗伯》:「以玉作六瑞,以等邦國:王執鎮圭,公執桓圭,侯執信圭,伯執躬圭,子執穀璧,男執蒲璧。」就是不同層級的官員,各自執不同形制的玉,所以玉也是官位身份的象徵。特殊形制的玉石也是祭祀天地、四方的禮器《周禮大宗伯》:「以玉作六器,以禮天地四方:以蒼璧禮天,以黃琮禮地,以青圭禮東方,以赤璋禮南方,以白琥禮西方,以玄璜禮北方。」玉石在古代的重性要可見一般,所以玉才會用「祿祿」來形容。《廣雅釋詁.一》:「祿,善也。」《廣韻》:「祿,善也。」善,美也,貴也。表示玉又美又貴重《呂氏春秋.古樂》:「以見其善。」注:「善,美也。」《倫語.子罕》:「求善賈而沽諸。」皇疏:「善賈,貴賈也。」
[57]硌硌若石:「低賤低下」像「礫石」。硌硌:石堅不相入貌,這裡引申為低賤低下貌。硌,與礫同,礫石也,礫石的碰撞聲也。石礫地上踩在腳下會碰來碰去發出硌硌聲的硬石頭也。《集韻》:「礫,說文,小石也,或作硌。」《韻會》:「硌,硌硌,石堅不相入貌。」《文選.嵇康.琴賦》:「踸踔磥硌,美聲將興。」葉按:「踸踔磥硌,將會形成美聲也。」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