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4月30日 星期日

《奴隷時代的怕死教義--兼論老子道家的「無死地」生死觀》

 《奴隷時代的怕死教義--兼論老子道家的「無死地」生死觀》
 

關於舊中國「儒、釋、道」三教共構的文化,我只有以下的結論:「儒家創造了帝王封建極權制度,道教和佛教則幫忙培養這個制度中所需要的奴隸。」

從「佛教」來看,如果你打開《圓覺經》,或其他佛經,你經常會看到「平等、不二」這幾個字,就在經文之中。

但是你可以看到舊中國的僧人,可以把「平等、不二」這四個字,講得天花亂墜。就是從來都不講,佛經本際的「平等、不二」,就是要轉化成世界人類的「平等、不二」,才是真正的圓覺實證,才是真的世間法。


從「道教」來看,如果你打開《道德經》,看到「無名」兩字,以及對「名」的批判,就是大家要看清「名位高低」都是假的,所以世間人人平等,沒有誰的地位真的比誰高。

但是舊中國的道士,可以把「無名」講得天花亂墜,就是從來也不依《道德經》,把「無名」用到政治社會的現實面;因為他們不敢打破封建世界,只敢協助封建世界。

當然這也相對證明,「儒家」所建的帝王封建極權制度,是多麼的可怕,這種可以隨時取人性命的帝王封建極權制度,最需要的就是聽命的奴才。

奴才就是奴隸,所以封建制度其實就是奴隷制度,封建制度是奴隷制度更嚴密的進化版,事實上仍然是奴隸制度,封建制度下,很多人一生都是奴隸,就是最好的證明。

「儒家」的封建制度需要大量奴隸,但是奴隸生活辛苦,受盡折磨,會活不下去,所以容易折損。因此需要創造一個虛構的極樂世界,讓他們有個幻想,這樣就不會隨便跑去自殺,奴隷主就可以使用他們久一點。

電影「駭客任務The Matrix」中,描述機器本體,把人當電池來抽取能量,但這些「電池人」缺乏求生目標,很快就死了,最後機器本體想了一個辦法,把「電池人」裝上軟體,讓他們活在假的意識世界中,努力追求人生希望,這樣「電池人」就可以用得很久。

過去的封建世界就是如此,「儒家」需要奴隷,「道教、佛教」負責讓奴隸有極樂世界的希望,所以奴隷就有了求生的動能,就不會很快折損。

「忍耐、忍劫、吃苦」是奴隸最需要的美德,如果不學會「忍耐、忍劫、吃苦」,奴隸全都自殺了,會造成奴隷主的重大財物損失。

雖然英雄豪傑也要「忍耐、忍劫、吃苦」,但是英雄豪傑的「忍耐、忍劫、吃苦」是為了要繼續打壞人,但奴隸的「忍耐、忍劫、吃苦」卻是為了要繼續被壞人打,這就是兩者差別的所在。

英雄豪傑要學會「勇敢不怕死」,奴隷則要學會「螻蟻尚且貪生」。奴隷有很多求生的法則,其中「怕死」是必備的。

由於奴隷主可以隨時取走奴隷的性命,所以奴隷隨時會死亡;奴隷主也會不斷用砍殺來證明,凡是「不怕死」的,就會死得更快,所以唯有「怕死」的才能保命。

因此「怕死」最後變成奴隷的基本認同。所有的奴隷社群,都是強調「怕死」的,只有「怕死」才是他們認同的對象,如果你變英雄豪傑了,你就會脫離他們,這等於是看不起他們,所以這是不被允許的,所以他們會不斷教導大家「螻蟻尚且貪生」,以免你跑去當英雄豪傑離開他們了。

《道德經》明明講:「慈故能勇。」意思是,你如果真的有一點「慈悲心」,你為了保護家人或親人朋友,就一定會變成勇敢不怕死的人,會和敵人拚個你死我活,連死都不怕。

但現在的宗教卻告訴你:「慈悲能遠離災刼、慈悲能生樂土。」說來說去「慈悲」不但生不出半點《道德經》講的「勇敢」不怕死,甚至連死後,都還想活得更好。

過去我常問一些講佛經和《道德經》的宗教人士,說你們有沒有教別的信徒追求「平等不二、勇敢不怕死」?他們都說沒有,那很奇怪,他們既然講經,怎麼全都沒有依經說法?這不是變成外道說法了嗎?

甚至有僧人說:「慈悲沒有敵人?」真的嗎?慈悲的羊,真的就不會被狼吃了嗎?很多軍公教的老人,內心慈悲,奉公守法像一隻善良的羊,但政府大刀一砍,他所剩的退休金,連住安養院都不夠,這政府豈不是比敵人還可怕。

所以說「慈悲」一定有敵人,因為「慈悲」的人,會關懷受苦的人,轉而去對付霸凌別人的人,所以他就會有敵人。就算「慈悲」的人,把自己送給狼吃,但也不能說狼是好朋友而不是敵人吧?難不成所謂的好朋友,就是可以吃了你的人嗎?

所以說「慈悲」一定有敵人,但「慈悲」不怕敵人,「慈悲」會生出「勇敢」來打倒敵人,甚至連命丟了也不在乎。

宗教如果再繼續教人怕死,就是繼續教人當奴隷,萬一將來有侵略者,敢來作他們的主人,他們就會像奴隸一樣跪下去,連反抗都不會。

但現在很多宗教還很習慣教人「怕死」,甚至教人把活得好好的「生命」,全浪費在為「死亡」做準備,甚至浪費了無數的時間和金錢,為「死後的世界」做準備。

那是因為這些宗教還沒有覺醒,他們還在用封建時代,教導奴隷要「活下去」的道理來講經。

宗教本來就是要讓人得著自由的,宗教是要人從被鉗制的生命中解脫的,宗教是要教人破除死亡,鄙視死亡,而好好運用生命來改善世界的。宗教不應該再用「奴隷的教義、奴隷時代的教義」,把人改造成「怕死」的奴隷。

「奴隷的教義、奴隷時代的教義」,根本不是各教經典的「覺醒的真理、千古不變的真理」,如果宗教不肯覺醒,信徒也應當要覺醒,並且拒絕接受「怕死」的教導。

《道德經》說:「民生生,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。」就是說有百分之三十多,原本活得好好的人,就是因為怕死求生,而搞到掉進死亡世界的。

人死亡的時候,必定已經死了,所以死人不會對死亡有感受,而死亡對活人來說,也必定是完全無感的,因為他畢竟還活著。


所以:「活人不會經歷到死亡,死人也不會經歷到死亡。」所以《道德經》說「無死地(沒有死亡世界)」的人,就不會受到「死亡」的威脅和迫害。這就是老子道家的生死觀。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